当前位置:首页 >

民俗

中国各地兴起评选“精神名片”关注地方文化内涵

来源:新华网 作者:新华网 发布时间:2012年03月26日 点击数: [添加收藏]

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24日电  北京的“爱国、创新、包容、厚德”,郑州的“博大、开放、创新、和谐”,长沙的“心忧天下,敢为人先”……近年来,中国地方省份和城市兴起一股“精神名片”评选、发布的热潮,各式各样的“地域精神”表述语新鲜出炉。

    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湖南,这个中国内陆省份从2月1日起开始“湖南精神”的征集。3月21日,在长沙举行的“湖南精神提炼语‘4选1’活动”发布会上,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初介绍说,前期“10选1”活动共有578万余人次参与。

    “短时间内有接近600万人参与投票非常不容易,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人士高昂的参与热情。”张志初说。

    对于开展这项活动,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认为,湖湘从来重精神,以“湖南精神”征集提炼为例,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湖湘文化的共识,让三湘儿女拥有更加坚定的价值追求,筑牢强省之魂,彰显湖南的魅力。

    事实上,这种“地域精神”的评选、发布活动近年来有方兴未艾之势。据粗略统计,截至2011年底,中国已有20多个省市推出了各自的“地域精神”表述语。

    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“北京精神”表述语的评选。去年11月,经过一年多提炼和290多万群众投票,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正式向社会公布了由“爱国、创新、包容、厚德”为内容的“北京精神”表述语。

    从今年开始,北京市将开设小学、中学“北京精神”地方课程,在青少年中培养和弘扬“北京精神”。而在2月举行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,“北京精神”与空气质量监测等当下热门话题同时印上考卷。

    有分析人士认为,“地域精神”评选活动的兴起,显示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多年来注重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,越来越重视“精神名片”带来的独特效应。特别是城市在经历了追求体量扩张的“拼规模”和标志性建筑、形象工程的“拼形象”之后,开始越发关注地方文化的内涵,更加热衷于寻找具有代表性并得到居民广泛认同的“地域精神”。

    朱有志说,目前中国各省、市对提炼地方精神如此热烈、如此普遍,不仅是受到“北京精神”的带动,更重要的是时代发展的推动力所促成,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。

    不过人们也注意到,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跟进评选,但“地域精神”却遭遇了“似曾相识”的尴尬:某些词汇高频率地出现在各地“地域精神”的表述语中,如创新、开放、和谐、诚信等。

    有观点认为,这正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和精神的召唤,是社会主流人群的合力诉求,体现了执政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图。但也有人表示,如果地方精神“千城一面”,雷同甚至教条化、口号化,会让群众失去认同感,很难产生正面激励作用。

    张志初认为,“精神名片”的征集和提炼,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充分了解和认识,并发动民众参与的基础上,否则会造成定位模糊、把不准文脉,导致表述语提炼的同质化和趋同性。

    也有不少群众向记者表示,倡导者不应只是空呼口号,而应当带头践行,给百姓做出表率和示范,这样评选提炼活动才不会沦为一场“秀”。

    相关分析人士则指出,在提炼“地域精神”的过程中,唯有去功利化思维和政绩冲动,才能真正让“地域精神”源自民间、回归民间。在这个过程中,既要将其还原到地方历史的纵向坐标中去考察,也要将其放到同时代其他地区对比的横向坐标中去定位。(完)

    

[ 打印文章 ]